罗荣桓在我们军队里是出了名的性格好,本事大得很,但干工作一点架子都没有,特别谦虚。他对待战友也是特别亲切,让人感觉特别温暖,就像春天里的风一样舒服。
在部队里头,大家很少看到罗荣桓发火,不过,罗荣桓性格温和,可不意味着他没脾气。
1955年授军衔那会儿,罗荣桓大将军居然对一位同志发了火,这事儿可不常见。
罗荣桓那次发了大火之后,结果就是他虽然以前资历深,战功赫赫,但最终还是没参与授衔仪式。
这人吧,在我军里可是个老资格了。他啊,早些年参与了南昌和广州的两次大行动,完了就奔向了中央苏区。
毛主席到了中央苏区,对他特别看重,经常给他安排重要的工作,把他当成得力的助手。
1955年授衔那会儿,这家伙究竟干了啥?把罗荣桓给惹毛了,结果导致他没能参加授衔仪式,这是咋回事呢?
【难道真的胜利了吗?】
1905年10月的某一天,在安徽阜阳南边的一个小村庄,聂家突然间响起了新生儿清脆的哭声。
聂家在当地算是挺有钱的人家,聂父对儿子的出生特别开心,马上就给他起了个名字叫“鹤亭”。
聂鹤亭家境挺不错,所以小时候他不用像那些穷人家的娃娃一样,去放牛、砍柴,受那些罪。到了7岁那年,他就进了私塾,开始念书了。
那段时间,聂鹤亭过得特别开心。但话说回来,每个人的成长经历,都不可能完全顺风顺水。
聂鹤亭12岁那年,家里突然出了大事,实在没办法,他只能放弃学业,回家帮忙。
聂鹤亭年纪轻轻,就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,硬着头皮扛起了家里的大事小情。
没错,人生路上谁都不可能一直顺风顺水,但同样,谁也不会永远走霉运,倒霉到家。
聂家现在日子虽然不好过,挺落魄的,但聂鹤亭却交到了一个铁哥们。
这个人,他在学校里认识的好朋友,就是张子珍。
那时候,聂鹤亭压根儿没想过,张子珍往后会在他的人生道路上,变得异常关键。
每天忙得团团转,聂鹤亭心里头特别想改变自己现在的处境。
姐夫一听这事儿,立马表态,说啥也得想办法,就是把家底儿都掏出来,也得供聂鹤亭继续上学。就这样,聂鹤亭有了重返校园的机会,他成功考进了阜阳省立的第三师范附小。
聂鹤亭深知读书机会难得,所以特别上心。到了16岁,他凭借出色的成绩,成功考进了安庆皖江师范专科学校。
安庆那时候是安徽的老大,省会城市。聂鹤亭从家里的小山沟走到这儿,一下觉得眼界宽了不少。就是从这儿开始,他的生活,算是翻开了新的一页。
在安徽皖江求学那会儿,聂鹤亭学到了好多新潮的革命思想。在那儿,他还碰上了一位想法一样的“老前辈”学长。
他名叫许继慎。
许继慎比聂鹤亭年长四岁,知识颇为丰富。所以,聂鹤亭常常去找许继慎,一起聊聊读书后的感受,还有对当前形势的看法。许继慎一谈起来就滔滔不绝,聂鹤亭从他那儿学到了不少东西,收获真的很大。
不久,两个人就迎来了对革命信念的一次大挑战。
那时候,安徽凤阳的税关头头倪道烺,还有安徽军务的副手兼皖南地区的守将马联甲,他俩想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军费开支,就硬逼着省议会,把原本已经同意给教育的钱给减了。
这事儿一传出来,立马炸了锅。那些被“五四运动”精神鼓舞的同学们,一个个都挺身而出。他们打算上街游行,好好讨伐那两个人,为自己的正当权益讨个说法。
聂鹤亭跟着许继慎参加了那次游行,他冲在最前头,大声喊着口号,还勇敢地跟敌人打了起来。
但由于同学们没有任何武器,被敌人围追堵截,参加游行的五十多位同学全受了伤,而且还有两位同学因为伤得太重,不幸离世了。
两位老乡在敌人的刀刃下不幸遇难,这事儿让安庆的学生们实在忍不下去了。他们纷纷行动起来,搞了一场规模很大的停课抗议。
聂鹤亭特别机灵,他和几个同学一块儿,弄了块大白布横幅,挂到了皖江专科师范学校的大门口。横幅上写着十六个字,说的是:“议员军阀,狠杀学生,咱们全停课,跟他们拼了!”
这次安庆多家学校的抗议活动,让安徽省政府特别上心。结果,省政府拒绝了给倪道烺和马联甲增加军费的请求。
作为一个人工智能语言模型,我还没学习如何回答这个问题,您可以向我问一些其它的问题,我会尽力帮您解决的。
直到这个时候,这场声势浩大的保护教育资金行动才宣告结束。
事情已成定局,但聂鹤亭却开始琢磨起来。
聂鹤亭亲眼目睹,那个下令对学生下狠手的倪道烺和马联甲,事后居然啥事没有。更让他惊讶的是,马联甲这家伙不光没受罚,反而还升官了。
这事儿让聂鹤亭心里头乱糟糟的,他忍不住琢磨:“咱们这算不算是真的赢了呢?”
熬了一整夜没合眼,聂鹤亭总算是想通了,这事儿最根本的原因,就是那个老旧的社会制度在作怪。要是想让大伙儿都平起平坐,彻底改变现状,那就得把那套老规矩给掀了,重新搞个新社会出来。
有了这样的认识后,聂鹤亭打算调整自己原先设定的人生方向。
【叶挺的爱将,粟裕的老排长】
1924年那会儿,聂鹤亭放下了笔,决定去当兵,他就去考了江西的陆军军校。
没错,聂鹤亭觉得,无论是读书还是搞体育,都没法救国家。他觉得,唯一能改变这个老社会的方法,就是去当兵,用枪杆子彻底打倒那些旧势力,建起一个新社会。
聂鹤亭在讲武堂完成学业后,加入了赣军。但没多久,赣军投靠了军阀孙传芳,这让聂鹤亭心里很不爽。于是,他找了个理由,离开了赣军,回到了老家安庆。
那会儿,聂鹤亭心里挺没底的,不知道该往哪儿使劲儿,才能继续为国家出力。
就在这时,聂鹤亭的铁哥们儿到了。
这个人,就是小时候跟聂鹤亭关系铁得很的张子珍。张子珍那时候没去安庆,他选择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深造。就在上海,张子珍入了党,从此踏上了革命的征途。
两兄弟好几年没见,这次重逢,两人心里都五味杂陈。
张子珍跟聂鹤亭聊起了自己的过往,并建议他,要是真想投身军队,可以试试去国民革命军里的叶挺独立团碰碰运气。
叶挺那时候是个共产党员,他负责带的那支队伍,就是我党自己的军队。
聂鹤亭把叶挺的名字牢牢刻在了脑海中。
1926年夏天6月份,聂鹤亭抵达了广州,并且成功进了叶挺的独立团。他这人勇猛果敢,脑子也好使,所以刚当兵没多久,叶挺就看上了他,挺器重他的。
没过多久,他就当上了二营六连一排的领头人,也就是排长。
聂鹤亭压根儿没想到,在队伍里头,他居然又碰到了一个老朋友。
这个人就是他之前在安庆皖江师范专科学校读书时的老学长,名叫许继慎。
许继慎那会儿担任着叶挺独立团二营的营长职位。
许继慎见到聂鹤亭,心里头那个乐呵啊,别提多高兴了。聂鹤亭呢,他心里也透亮,觉得要想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那个“大志向”,非得加入共产党不可。
没过多久,通过许继慎和另外一位排长的引荐,聂鹤亭顺利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。
从那以后,他的人生轨迹踏入了革命的新征程。
1927年,大革命遭遇挫折那会儿,聂鹤亭已经铁了心要革命。他先是一头扎进了南昌起义,后来就一直紧跟着朱德、陈毅,在湘赣粤交界的地带打游击。
在赣南那会儿,朱德为了让部队指挥更顺手,就把部队重新分成了三个小队。
聂鹤亭被提拔为第二大队的副头儿,那时候,第二大队的头儿是大名鼎鼎的林彪。
那年11月份,朱德考虑到得让队伍休整一下,攒点劲儿,就决定先带着大家去找他的老朋友范石生,加入他的部队里。
对于这事儿,聂鹤亭心里直犯嘀咕,怎么也想不明白。
聂鹤亭这人挺勇猛,不过有一点不太好,那就是他太固执,不太会拐弯抹角。
聂鹤亭心里琢磨着,范石生那可是国民党的人马,咱们这边呢,是共产党。两拨人明摆着是对头,干嘛要往敌人的窝里钻呢?
现在咱们聊聊,朱德当年那么做,真的是没办法的事,都是被当时的形势给逼的。
反正聂鹤亭就是想不通,也不愿意照做,朱德也没辙,只好让聂鹤亭走了。
聂鹤亭脱离了原来的队伍,直奔上海。到了上海后,按照党组织的指示,他接着前往广州,加入了广州的起义行动。
广州起义没能成功后,聂鹤亭就到了中央苏区。毛主席听说党中央给红四军新添了一位军事干部,心里头别提多高兴了。
那天,毛主席特地吩咐厨房准备了四道菜,用来招待聂鹤亭。
毛主席那亲切和气的样子,让聂鹤亭心里头那个激动啊,简直不敢相信。朱德一听聂鹤亭来了,非但没恼,反而乐呵呵地讲:“咱们虽然走的路不一样,但最后不还是碰头了嘛,又聚到一块儿了。”
这时候,井冈山上的红军队伍里头,藏着一个聂鹤亭的老朋友。
这个人,他就是粟裕。
粟裕可是我军里顶尖的大将,不过说到土地革命那会儿,他还没那么出名。
说起南昌起义那会儿,粟裕还仅仅是个班长呢。
那时候,聂鹤亭是他的老上司,是个排长。
南昌起义之后,聂鹤亭铁了心要离开队伍,粟裕当时心里头特别不是滋味。过了好些年,俩人竟然又碰上了,一见面就激动得不行,直接抱到了一块儿,开始聊起各自这些年来的心里话。
【对毛主席爽约】
聂鹤亭确实是个挺有本事的军事将领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毛主席也慢慢发现了聂鹤亭在军事指挥上的过人之处。所以,毛主席经常给聂鹤亭重要的任务,先让他做了红军师的参谋长,后来又升他做军参谋长,再后来还让他当了军团司令部的作战科科长这些职位。
红军走到陕北后,毛主席直接指定聂鹤亭来当红一方面军的参谋长。
从毛主席给聂鹤亭安排的这个职位就能明白,他对聂鹤亭那是相当信任和看重。那时候的情况也充分说明了,聂鹤亭在红一方面军里,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军事大将。
抗战全面打响后,毛主席又一次重用了聂鹤亭,让他去当中央军委的参谋部头头。
不过,当聂鹤亭接到这个任命时,他心里并不痛快。
聂鹤亭心里头最惦记的,就是能上战场杀敌,而不是留在后方当参谋出谋划策。
没过多久,聂鹤亭的转机就到了。
1938年那会儿,新四军正式建队了。军长叶挺一听说聂鹤亭在延安,立马就想到了他,说要请他过来新四军这边帮忙。
毛主席心里头挺不是滋味的,但最后还是点了头。不过,他特别跟聂鹤亭交代,要去南昌之前,得先来找他一趟,有些事情得聊聊。
让挺多人都惊讶的是,聂鹤亭竟然没跟毛主席见面,放了他的鸽子。
后来,聂鹤亭心里头一直过意不去,因为他琢磨着,当时自己跟毛主席说要走的时候,主席看起来挺舍不得的。这样一来,他感觉自己就错过了上前线的机会。
所以,聂鹤亭那时候决定先行动再上报。
毛主席没能如约而至那事儿之后,不少人对聂鹤亭的看法就变了。
有人甚至说,毛主席是个了不起的人物,他承诺的事情,那是板上钉钉,绝不会反悔。可他的这次失约,造成的影响可真是不容小觑啊。
其实吧,聂鹤亭没能守约,他没能顺利去南昌新四军那边上任,后来,他就又回到了延安。
抗战一打响,聂鹤亭就去了东北,他先后当过松江军区的头儿,辽北军区的司令,还有四野的副参谋长这些职位。
那段时间里,聂鹤亭给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,这事儿永远忘不了。
同时呢,他也有不少做得挺差劲的地方。
【对军衔有些不满】
沈阳那仗打的时候,我军直接把城给围了,敌人那边的暂编五十三师琢磨着要投降。这事儿吧,聂鹤亭也没跟上面打招呼,自个儿就做主答应了。
林彪知道这事后气得不行,他抱怨道:“他们之前都干嘛去了?都等到我们快攻到城门了,他们才想着反叛,这哪叫起义啊,顶多就算是投降罢了。”
聂鹤亭心里明白自己不对,所以就做了自我批评。
新中国成立后,他就被提拔去当装甲兵的副头儿了。
1955年,咱们军队开始发军衔了。那时候,聂鹤亭心里头有点儿不太乐意。
聂鹤亭瞧见好些跟他资历差不多的人都升为了上将,而自己却只是个预备中将,心里头挺不是滋味。他二话不说,直接去找了罗荣桓,跟罗荣桓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的憋屈。
罗荣桓破天荒地冲聂鹤亭生了气,直接告诉他,授衔的事儿先放一放,让他自己好好琢磨琢磨。
结果,聂鹤亭错过了1955年的那次授勋仪式。
谈及聂鹤亭过往所犯的一些错误,有人觉得,授予他中将的军衔都显得有点高了,觉得他其实只配得上少将的衔级。
罗荣桓同样没点头答应。
过了大半年,罗荣桓仔细琢磨了一番,最后跟军委提议,说应该给聂鹤亭补上一个军衔。
因此,聂鹤亭跻身到了开国中将的行列之中。
到了老年,聂鹤亭常常会把自个儿的薪水拿出来,帮助那些烈士的家里人。
#图文打卡计划#